推动高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

2019-08-15 10:25

中国教育新闻网-中国教育报陕西杨凌6月12日讯(记者 董鲁皖龙)“《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(2018-2022)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计划》)出台后,各高校积极响应,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要求,围绕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,进一步汇聚高校创新资源,深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。已经有30余家单位制定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,13家单位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。”在教育部今天召开的“落实全教会 奋进迎华诞”1+1系列发布会上,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说。

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,人才是基础、关键在创新。2012年,教育部联合科技部,先后在高校批准建设了39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,探索农、科、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。立足新时代,围绕如何建机制、提能力、重实效,教育部在2018年岁末印发了《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(2018-2022)》,引导高校深度参与和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。

“《行动计划》是以高校服务“三农”的优势和特色为基础,汇集各类政策、资源,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,推动高校加快构建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体系的指导性文件,包涵了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,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。”雷朝滋说。

据介绍,在科学研究支撑方面,“十三五”重点研发项目农业农村领域累计牵头承担项目占总项目数的近40%。高校在农业遗传育种、土壤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,2017年我国农业科学15项重大进展中,高校牵头完成7项,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动力。

在能力建设提升方面,新时代以来,高校围绕乡村振兴持续创新,通过“专家大院”“科技小院”“科技大篷车”“百名教授兴百村”等多种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做法,为乡村振兴培育产业新动能,成效显著。据不完全统计,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建设了各类试验站300余个,院士、专家工作站500余个,各类农业推广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近1400个,服务涉农企业1700余家,示范推广新成果1万余项,新增产值近6000亿元。

在人才培养方面,高校是高水平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地,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“十三五”新增岗位科学家中,来自高校的专家有164人,占总数的46%。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4.6万人次,培训乡村振兴人才48万余人次,培训农业技术人员43万余人次,以各种形式培训新型农民250余万人次。

“聚焦精准扶贫,高校已经深入国家特困连片区布点建站,通过‘产业技术+示范推广+人才+农户’等多种扶贫模式,实现专家到农户、技术到农田、产品到市场,增强贫困片区的造血机能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。”雷朝滋说。

据悉,在战略研究方面,高校已经成立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机构百余个。此外,“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”“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”“‘一带一路’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”“‘一带一路’农业企业合作联盟”等国际化合作平台的成立,在农业农村发展与减贫事业中发出了中国声音、贡献了中国智慧、提供了中国方案。

雷朝滋说,下一步,教育部将在统筹资源配置,加大政策支持;落实立德树人,强化实践教育;决胜脱贫攻坚,做好统筹衔接等方面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。

“一方面引导高校在‘双一流’建设中,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;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,推进产教融合,加快一流农业大学、一流农业学科建设;加强实践教育,引导学生根植乡土乡村,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同时,教育部将支持高校组织专家学者、科技服务团等队伍,深入贫困地区,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产业等展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‘高校力量’。”雷朝滋说。